悦读乐园 -福楼拜的鹦鹉(朱利安·巴恩斯代表作)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20 00:42:14

福楼拜的鹦鹉(朱利安·巴恩斯代表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福楼拜的鹦鹉(朱利安·巴恩斯代表作)精美图片
》福楼拜的鹦鹉(朱利安·巴恩斯代表作)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福楼拜的鹦鹉(朱利安·巴恩斯代表作)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478637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9
  • 页数:270
  • 价格:29.0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0:42:14

寄语:

罗振宇《阅读的方法》推荐,布克奖得主巴恩斯探寻灵魂导师福楼拜(一场文学的盛宴:传记、小说、评论冶为一炉),巴恩斯俘获欧洲文坛的开篇,入围布克奖短名单


内容简介:

巴恩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探寻他视为灵魂导师的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的两处故居都有一只鹦鹉标本,究竟哪一个才是福楼拜用过的那只?退休医生杰弗里·布拉斯韦特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对福楼拜的鹦鹉的寻访之旅。断断续续的旅程中故事丛生,福楼拜的影子在陈年旧事中却越发模糊。


书籍目录:

福楼拜的鹦鹉

年表

谁捡到,就归谁

福楼拜动物寓言集

真巧!

爱玛·包法利的眼睛

度过海峡

火车狂热者的福楼拜指南

福楼拜的未成之书

指控

露易丝·科莱的故事版本

布拉斯韦特的庸见词典

纯粹的故事

考卷

至于说那只鹦鹉……


作者介绍: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出生于1946年,英国当代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以突破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杰出作家之列。此后,他横扫各大文学奖项,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该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但汉松

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现居南京。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1 福楼拜的鹦鹉

六个北非人正在福楼拜的雕像下玩地掷球游戏。清脆的撞击声盖过了交通拥堵的街上传来的汽车轰鸣。一只褐色的手,以指尖戏谑地抚弄一个银色的球,后将之掷向远处。它落到地上,重重弹起,在缓缓溅起的厚厚尘土中画了一道弧线。掷球者保持着帅气的造型,就像一尊临时的雕像: 双膝只是微弯,右手极其幸福地舒展开。我注意到他穿着白色衬衣,袖子卷起,裸露出前臂,手腕的背面有块色斑。我起初以为是手表或文身,后来才知道是彩色的临摹: 那是一个在沙漠地区备受尊崇的政治圣人的脸。

让我从这座雕像开始: 这座高耸的、永恒的、朴素的雕像,它流着黄铜眼泪,打着松垮的领带,穿着周正的西装背心和宽松的裤子,一副胡子拉碴、机警冷漠的男人形象。福楼拜并没有回视我。他的目光从修士广场一直投向大教堂,俯瞰着这个他曾鄙视的城市,而这个城市也差不多遗忘了他。他的头傲气高扬: 只有鸽子才能完全看见这个作家秃秃的头顶。

这个雕像并非原版。德国人在1942年将早的那个福楼拜拿走了,连同栏杆和门环。也许经过加工处理,他变成了帽徽。有差不多十年的光景,底座就是空着的。后来,鲁昂有个市长对雕像很着迷,他找回了原来的石膏模型——是一个叫利奥波德·伯恩斯塔姆的俄国人做的—然后市议会同意重建雕像。鲁昂买下了一座金属雕像,含93%的铜,7%的锡。建造它的鲁迪埃家族工匠来自巴涅的沙蒂永,他们说这样配比的合金能保证不受腐蚀。还有两个城市,特鲁维尔和巴朗坦,也参加了这一计划,不过买的是石质雕像。这种雕像就不太耐久。特鲁维尔那座福楼拜雕像的上臀部已不得不进行了修补,而胡子的有些部分都脱落了: 包裹在内的钢丝从他上嘴唇的水泥残块中突了出来,就像小枝丫一般。

也许铸造厂的保证是可信的;也许这第二次浇铸的雕像会一直留存下去。但是我找不到特别的理由让自己信服。绝大多数与福楼拜有关的东西都没能保存太久。他在一百多年前去世,逝后留下的全部只有纸。纸,想法,词,比喻,变成声音的散文辞章。这一切的发生,完全符合他内心所愿;只不过他的崇拜者们会感怀抱怨。作家死后不久,他在克鲁瓦塞的故居即遭到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工厂,专门从受损的小麦中提取酒精。若要拆除他的雕像也并不难: 假如一个热爱雕像的市长能建,另一个市长——没准此人迂腐死板,对萨特那本关于福楼拜的书一知半解——也许就会力主拆除。

我要从雕像开始,因为这是整个计划的起点。为什么作品会让我们追着作者不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作家清静点?难道作品本身还不够?福楼拜是希望如此的: 鲜有作家比他更坚信书面文本才是客观的,而作者根本无足轻重;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违逆其意去找寻作者。图像,面孔,签名;含铜量93%的雕像,以及纳达尔拍的照片;碎布和剪下的一绺头发。是什么让我们对名人遗物充满欲望?是因为我们对语言不够笃信?难道我们认为在人生的遗留品中,藏着有助益的真相?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去世时,他那个有经营头脑的苏格兰保姆就开始悄悄出售头发,并声称这是四十年前从作家的头上剪下来的。那些相信此说的人,那些四处求购的人,他们买到的头发已经足够填充一个沙发。

我决定晚些时候再去克鲁瓦塞。我在鲁昂可以待五天,儿时的天性使得我愿意把好的留在后。作家有时也有同样的冲动吗?且慢,且慢,好的尚未出现?倘若如此,那些未完成的书该有多么诱人。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本书: 《布瓦尔和佩库歇》和《家庭的白痴》。在前一本里,福楼拜试图去囊括和征服整个世界,去书写人类奋斗和失败的全部;在后一本书里,萨特试图将整个福楼拜收入囊中: 囊括和征服这位文学大师、中产阶级魁首、恐怖之人、敌人、智者。中风让前者计划泡汤;失明则让后者草草收场。

我曾经想过自己写书。我有想法,甚至还做了笔记。但我是一个医生,已结婚生子。你只能做好一件事: 福楼拜清楚这一点。当医生是我擅长的。我的妻子……死了。我的孩子们如今已各奔东西;良心不安时他们才会写信。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生活。“生活!生活!要不断勃起!”有天我读到福楼拜的这句呐喊。他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大腿上有补痕的石头雕像。

那些没有写成的书呢?没理由去恨它们。世上已经有太多书了。而且,我记得《情感教育》的结尾。弗雷德里克和他的伙伴德洛里耶回顾自己的一生。后,他们钟爱的记忆,是多年前一起去逛妓院,那时,他们还是学生。他们为此行做了精心计划,特意去卷了发,甚至还给姑娘们偷了花。但是当他们到了妓院,弗雷德里克却没了胆子,两人便逃之夭夭。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美好的一天。可靠的愉悦,福楼拜暗示我们,不正是期盼的乐趣吗?谁愿意置身于尘埃落定的凄凉之所呢?

我天就在鲁昂四处乱逛,想试试还能不能认出我1944年去过的地方。当然,那时大部分地区都遭到了轰炸;四十年后,他们仍然在修补大教堂。我找不到什么东西让那单色的记忆焕发光彩。第二天,我开车去了西边的卡昂,然后北上去往海滩。沿途都是一个个被风雨侵蚀的锡质路牌,它们是公共工程运输部竖在这里的。此路通往诺曼底海滩登陆的环道: 这是登陆的旅游路线。英国和加拿大部队的登陆海滩位于阿罗芒什东部——黄金、朱诺、宝剑。这些名字起得不太有创意;远远比不上奥马哈和犹他来得记忆深刻。当然,除非是军事行动让这些名字令人难忘,而不是恰好相反。

滨海格赖埃,滨海库尔瑟莱,滨海韦,阿斯内莱,阿罗芒什。沿着狭窄的小巷子,你会突然看到一个皇家工程师广场,或一个温斯顿·丘吉尔广场。生锈的坦克守卫着下面的海滩小屋;像轮船烟囱一样的石板纪念碑上写着英文和法文:“1944年6月6日,欧洲在这里因盟军的英勇而得以解放。”这里很宁静,毫无凶险之感。在阿罗芒什,我将两个一法郎的硬币投入全景望远镜(15/60高倍,可长时间观看),追踪海上远处的桑葚码头那曲折的莫尔斯电码。点,划,划,混凝土沉箱就像这些电码符号,海水在它们之间从容不迫地流过。绿鸬鹚已经占据了这些方石块,成为这些战争时代废品上的居民。

我在那家可以俯瞰海湾的海军饭店吃了午饭。朋友们就是在这附近死的——那段岁月里萍水相逢的朋友——但我却心如止水。英国第二军团,第五十装甲师。记忆开始从隐蔽处浮现,但感情并没有波澜;甚至连对情感的记忆都没有。午饭后,我去博物馆看了一部关于登陆的电影,然后驱车十公里去巴约,参观九个世纪之前另一次跨海峡入侵的遗迹。玛蒂尔达王后的挂毯就像一部横着铺开的电影,每帧画面都连接在一起。这两起事件看上去都同样奇怪: 一个已经过去太久,因而不真实;另一个太让人熟悉,也觉得不真实。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我们真能办到吗?当我还在读医学院时,期末舞会上有些恶搞者把一头涂满油脂的小猪放进了舞厅。小猪在人们两腿间钻来钻去,以免被逮住,还发出厉声尖叫。大家扑过去想抓住它,结果反而跌了个跟头,弄得狼狈不堪。过去的岁月,似乎常常像那头小猪。

在鲁昂的第三天,我步行到了主宫医院,那是居斯塔夫的父亲当外科主任的地方,作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沿着居斯塔夫·福楼拜大道,经过福楼拜印刷厂和一家名叫福楼拜的快餐店: 你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方向没错。在医院附近,停了一辆很大的白色标致掀背车: 上面漆着蓝色星星,电话号码,还有“福楼拜救护车”几个字。作家能救死扶伤?不太可能。我记得乔治·桑曾经对这个年轻的同行有过一次严肃的批评。“你给大家的是孤寂,”她写道,“而我给大家的是慰藉。”这辆标志车上应该写“乔治·桑救护车”。

在主宫医院,为我开门的是一个身材枯瘦、心绪不宁的看门人,他的白色外套让我感到纳闷。他不是医生,不是药剂师,也不是板球裁判。而白外套意味着灭菌消毒和公正判断。为什么博物馆的看门人要穿着它——防止福楼拜的童年受到细菌侵袭吗?他解释说,博物馆一部分是为福楼拜建的,另一部分则是关于医学史。然后,他急匆匆地带着我参观,响亮而麻利地关上一扇扇门。我参观了居斯塔夫出生的房间,看了他的古龙香水瓶和烟草罐,还有他发表在杂志上的处女作。作家的各种图片证实了他所经历的可怕早衰,从英俊少年变成了那个大腹便便的秃顶市民。有人认为是因为梅毒。另一些人则回应称,在19世纪这属于正常衰老。也许,这不过是他的身体懂得人情练达: 当居于其内的心灵宣布未老先衰,肉身便尽量与之同步。我总提醒自己,他曾经是金发。想记住这一点并不容易: 照片让所有人看上去似乎都是黑乎乎的。

其他的房间里摆着一些18和19世纪的医疗器械: 一些沉甸甸的尖头金属遗物,以及口径大到连我都有些吃惊的灌肠气泵。当时的医学肯定是一门充满兴奋、绝望和暴力的行业;现在,它不过就是药丸和官僚体制。或者说,过去比现在更具本土特色?我研究过居斯塔夫哥哥阿希尔的博士论文, 题目叫《绞窄性疝手术时的思考》。有件事可以把兄弟俩放在一起说: 阿希尔的论文后来成为居斯塔夫的比喻。“我感到,在我所处的这个愚蠢时代,仇恨的潮水呛得我喘不过气。粪便涌到我嘴里,就像得了绞窄性疝那样。但是我想把它留下,让它凝固,让它变硬;我想把它调成一种糊状物,盖在19世纪上面,就像是把牛粪抹在印度的宝塔上那样。”

将这两个博物馆放一起,乍一看很奇怪。但是当我想到莱蒙画的福楼拜解剖爱玛·包法利的著名漫画时,一切都变得符合情理了。画中的小说家挥舞着一把血淋淋的大叉,叉尖上刺着他从女主人公身体里成功剥取出的心脏。他高举着这枚脏器做炫耀,仿佛它是一个珍贵的外科展览品,而在画的左边,刚好可以看见被侵犯的爱玛躺在那里。作家是屠夫,作家是敏感的蛮兽。

这时我看见了那只鹦鹉。它被放在一个小壁龛里,羽毛亮绿,目光炯炯,探着脑袋,好像要问什么。栖木的底部写着非洲灰鹦鹉:“此鹦鹉被居斯塔夫·福楼拜从鲁昂博物馆借出,在创作《一颗质朴的心》时置于案头,起名为露露,与故事主人公费莉西泰的那只鹦鹉同名。”有一封福楼拜书信的复印件提供了佐证: 这只鹦鹉,他在信中写道,在他的桌上放了三个星期,后来他一看到它就开始烦躁不安。

露露保存得很完好,羽毛如同百年前那般崭新鲜亮,眼睛也依旧惹人不安。我注视着这只鸟,让我惊讶的是,我强烈地感觉到这个作家就在身边,虽然他鄙视并禁止后人对他个人产生兴趣。他的雕像是重造的;他的房子曾经被推倒;他的书当然也有自己的生命——对它们做出的回应,并非针对他本人。但是在这里,在这只以寻常而又神秘的防腐方式保存的普通绿鹦鹉身上,却有着某种东西让我感到与作家似曾相识。我既感动,又开心。

回酒店的路上,我买了一本学生版的《一颗质朴的心》。也许你知道这个故事了。它是关于一个没受过教育的贫苦女佣,她的名字叫费莉西泰,服侍同一位女主人长达半个世纪,为了别人的生活而无怨无悔牺牲了自己。她先后将自己依附于一个粗鲁的未婚夫,女主人的孩子们、她的侄子及一个手臂上长有肿瘤的老人。他们都从她身边无常地消失: 有的去世,有的离开,还有的干脆就忘记了她。毫不奇怪,有这样一种经历的人会用宗教的慰藉来弥补生命的凄凉。

在费莉西泰不断减少的心灵寄托中,后存留的就是那只叫露露的鹦鹉。当它后来也死掉时,费莉西泰就将它制成了标本。她将这个钟爱的旧物留在身边,甚至养成了匍匐在它跟前做祷告的习惯。在她简单的思维中,渐渐产生了一种教义上的混乱: 她怀疑那个通常被表现为鸽子的圣灵,也许应该被描绘为一只鹦鹉。她的这种观点当然是有逻辑的: 鹦鹉和圣灵都可以说话,而鸽子却不可以。在故事的结尾,费莉西泰也死了。“在她的唇边挂着一抹微笑。她心脏的跳动渐渐变缓,每次搏动都显得更为遥远,就像一眼渐渐干涸的泉水,或像是慢慢消失的回声;当她咽下后一口气时,觉得天堂在向她打开,此时的自己看见了一只巨大的鹦鹉,盘旋在她头顶的上方。”

语气的控制是关键。想象一下写这种故事的技术难度吧: 一只名字古怪的鹦鹉被草草制成了标本,后竟然变成了圣父、圣子和圣灵中某一位的象征,而这么写不是为了讽刺,不是为了悲怀,也不是为了亵渎神灵。再进一步想想,这样的故事居然是以一个无知老妪的视角写成,读起来却不觉得贬损或扭捏。只是这样一来,《一颗质朴的心》就另有所图了: 这只鹦鹉成为福楼拜式怪诞的典范,完美无缺,尽在掌握。

假如我们希望(并且违背福楼拜的意愿)的话,可以对这只鸟做一番新的阐释。譬如说,在这个未老先衰的小说家和年老色衰的费莉西泰之间,存在着隐蔽的相似性。评论家们已做了明察暗访。两人都是孑然一身;两人的生活都充满失落;两人虽然心怀感伤,却又一直在坚持。那些热衷于牵强附会的人会说,费莉西泰在去翁弗勒尔郊外的路上也被撞了。我不知道。一个指涉究竟能下潜多深才会被彻底淹没呢?

当然,在一个重要的方面,费莉西泰是福楼拜彻底的反面: 她完全不善言辞。但你可以说,这正是露露的意义所在。鹦鹉,能言善道的禽兽,是生物中罕有可以模仿人类说话的。费莉西泰将露露与圣灵混为一体,这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后者创设了语言。

费莉西泰 露露=福楼拜?那倒未必;但是你可以说他存在于两者之内。费莉西泰包藏有他的性格;露露寄托了他的声音。你可以说鹦鹉能聪明发声,却无太高的智商,它就是纯粹的语言。假如你是一位法国学者,也许会说它是逻各斯的象征。身为英国人,我急忙回到了形而下的世界: 想到了在主宫医院看到的那个优美神气的生物。我想象露露坐在福楼拜桌子的一端,回望着他,就像是哈哈镜里捉弄人的倒影。难怪它持续三个礼拜的戏仿会惹人烦。作家真的远胜过一只聪明的鹦鹉?

我们此时也许应该关注一下小说家和鹦鹉家族的四次重要相遇。在19世纪30年代,福楼拜一家每年都去特鲁维尔度假,他们那时会定期去拜访一位叫皮埃尔·巴尔贝的退休船长;我们得知船长家里就有一只特别漂亮的鹦鹉。1845年,居斯塔夫在去意大利的途中路过了昂蒂布,偶遇了一只生病的长尾小鹦鹉,并在日记中专门记下此事;这只鸟就小心翼翼地停在主人小推车的挡泥板上,吃晚饭时会被带进来放在壁炉上。这个写日记的人注意到,在人和宠物之间显然有一种“奇怪的爱”。1851年,福楼拜经威尼斯从东方回国,听说在一个镀金鸟笼里有只鹦鹉,在大运河上模仿贡多拉船夫的声音:“小心,头顶。”1853年,他再次去了特鲁维尔;他与一个药剂师同住,发现总是被一只鹦鹉的尖叫打扰:“雅科,你吃了吗?”或“戴绿帽的,我的小蛋。”它还尖叫着说:“我这烟不错。”

这四只鸟是否全部或部分地成为露露的灵感来源?从1853年到1876年,在他从鲁昂博物馆借走鹦鹉标本的这些年里,福楼拜是否还见过别的活鹦鹉?我还是把这样的问题留给专业人士去研究吧。



原文赏析:

1836年

在特鲁维尔结识了一位徳国音乐出版商的妻子埃莉萨・施莱辛格,对她一见“倾”心。这份感情的影响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代的结。她对他极为和蔼和关爱;他们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一直保持联系。回想往事,他很欣慰她并未接受这份爱恋:“幸福就像天花。得太早,会毁掉你的身体。”


1846年,居斯塔夫曾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写出有出版价值的东西,他宣称:“假如有天我真的现身,那一定是全副武装。”


泪水对于心灵,就像水对于鱼一样不可或缺。


我的心完好无恙,但我的感情一头锋利,一头迟钝,就像一把了太多次的旧刀,有了豁口,很容易断刃。


一先令的传记会给你全部的事实,而十英镑的传记还会告诉你全部的传闻假说。但想一下那些漏掉的东西,它们随着传主临终时咽下最后一口气而消失。


我并不太喜欢巧合。它们有些诡异: 那一瞬间,你觉得自己一定是生活在上帝操纵的有序宇宙中,他本人在背后监督,还扔给你一些含混的线索,帮你感受万物宿命的存在。我更宁愿认为世界是混沌而任性的,它的疯狂既永恒又短暂——去感觉人类无比确定的无知、残忍和愚昧。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罗振宇《阅读的方法》推荐

一场对文学偶像福楼拜的倾心辩护

“当你为朋友立传时,应该写得像是在为他复仇。”《福楼拜的鹦鹉》是朱利安·巴恩斯对于文学偶像福楼拜的一场倾心的辩护。福楼拜的影子飘荡其间,你能看见他带着陈年旧事,带着激情、感受、思考和无奈,在字里行间,在每一章节里跳跃穿行。你能抓住那些片断,却无法获取他完整的人生。

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当往日渐行渐远,它还能清晰可见吗?

同时段不同角度不同个体的记忆交集才有可能接近历史事实。一个偶然发现的细节会改变一切。历史和过去或许永远在不动声色地遥远地笑着,看着后人,觉得你们想要听什么,就告诉你们什么,就像福楼拜写下遗嘱告诉家人那样的荒诞。

以一种新的、混杂的文体拓展“小说”的定义

《福楼拜的鹦鹉》摆脱了文学规则的束缚,在文体上进行了卓绝的实验,用碎片式的传记构成了独特的文体。他在传记、年谱、文论、回忆录、随笔、游记、问卷等多种文体当中穿梭来去。巴恩斯像个搅拌机,把关于大文豪福楼拜的一切冶为一炉。

特邀著名平面设计师马仕睿整体打造

版式疏朗,独具匠心;字体清朗挺劲,字号大小得当,易于阅读。封面选用艺术纸,搭配工艺,极具层级感,手感精致。


书摘插图

1 福楼拜的鹦鹉

六个北非人正在福楼拜的雕像下玩地掷球游戏。清脆的撞击声盖过了交通拥堵的街上传来的汽车轰鸣。一只褐色的手,以指尖戏谑地抚弄一个银色的球,后将之掷向远处。它落到地上,重重弹起,在缓缓溅起的厚厚尘土中画了一道弧线。掷球者保持着帅气的造型,就像一尊临时的雕像: 双膝只是微弯,右手极其幸福地舒展开。我注意到他穿着白色衬衣,袖子卷起,裸露出前臂,手腕的背面有块色斑。我起初以为是手表或文身,后来才知道是彩色的临摹: 那是一个在沙漠地区备受尊崇的政治圣人的脸。

让我从这座雕像开始: 这座高耸的、永恒的、朴素的雕像,它流着黄铜眼泪,打着松垮的领带,穿着周正的西装背心和宽松的裤子,一副胡子拉碴、机警冷漠的男人形象。福楼拜并没有回视我。他的目光从修士广场一直投向大教堂,俯瞰着这个他曾鄙视的城市,而这个城市也差不多遗忘了他。他的头傲气高扬: 只有鸽子才能完全看见这个作家秃秃的头顶。

这个雕像并非原版。德国人在1942年将早的那个福楼拜拿走了,连同栏杆和门环。也许经过加工处理,他变成了帽徽。有差不多十年的光景,底座就是空着的。后来,鲁昂有个市长对雕像很着迷,他找回了原来的石膏模型——是一个叫利奥波德·伯恩斯塔姆的俄国人做的—然后市议会同意重建雕像。鲁昂买下了一座金属雕像,含93%的铜,7%的锡。建造它的鲁迪埃家族工匠来自巴涅的沙蒂永,他们说这样配比的合金能保证不受腐蚀。还有两个城市,特鲁维尔和巴朗坦,也参加了这一计划,不过买的是石质雕像。这种雕像就不太耐久。特鲁维尔那座福楼拜雕像的上臀部已不得不进行了修补,而胡子的有些部分都脱落了: 包裹在内的钢丝从他上嘴唇的水泥残块中突了出来,就像小枝丫一般。

也许铸造厂的保证是可信的;也许这第二次浇铸的雕像会一直留存下去。但是我找不到特别的理由让自己信服。绝大多数与福楼拜有关的东西都没能保存太久。他在一百多年前去世,逝后留下的全部只有纸。纸,想法,词,比喻,变成声音的散文辞章。这一切的发生,完全符合他内心所愿;只不过他的崇拜者们会感怀抱怨。作家死后不久,他在克鲁瓦塞的故居即遭到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工厂,专门从受损的小麦中提取酒精。若要拆除他的雕像也并不难: 假如一个热爱雕像的市长能建,另一个市长——没准此人迂腐死板,对萨特那本关于福楼拜的书一知半解——也许就会力主拆除。

我要从雕像开始,因为这是整个计划的起点。为什么作品会让我们追着作者不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作家清静点?难道作品本身还不够?福楼拜是希望如此的: 鲜有作家比他更坚信书面文本才是客观的,而作者根本无足轻重;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违逆其意去找寻作者。图像,面孔,签名;含铜量93%的雕像,以及纳达尔拍的照片;碎布和剪下的一绺头发。是什么让我们对名人遗物充满欲望?是因为我们对语言不够笃信?难道我们认为在人生的遗留品中,藏着有助益的真相?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去世时,他那个有经营头脑的苏格兰保姆就开始悄悄出售头发,并声称这是四十年前从作家的头上剪下来的。那些相信此说的人,那些四处求购的人,他们买到的头发已经足够填充一个沙发。

我决定晚些时候再去克鲁瓦塞。我在鲁昂可以待五天,儿时的天性使得我愿意把好的留在后。作家有时也有同样的冲动吗?且慢,且慢,好的尚未出现?倘若如此,那些未完成的书该有多么诱人。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本书: 《布瓦尔和佩库歇》和《家庭的白痴》。在前一本里,福楼拜试图去囊括和征服整个世界,去书写人类奋斗和失败的全部;在后一本书里,萨特试图将整个福楼拜收入囊中: 囊括和征服这位文学大师、中产阶级魁首、恐怖之人、敌人、智者。中风让前者计划泡汤;失明则让后者草草收场。

我曾经想过自己写书。我有想法,甚至还做了笔记。但我是一个医生,已结婚生子。你只能做好一件事: 福楼拜清楚这一点。当医生是我擅长的。我的妻子……死了。我的孩子们如今已各奔东西;良心不安时他们才会写信。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生活。“生活!生活!要不断勃起!”有天我读到福楼拜的这句呐喊。他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大腿上有补痕的石头雕像。

那些没有写成的书呢?没理由去恨它们。世上已经有太多书了。而且,我记得《情感教育》的结尾。弗雷德里克和他的伙伴德洛里耶回顾自己的一生。后,他们钟爱的记忆,是多年前一起去逛妓院,那时,他们还是学生。他们为此行做了精心计划,特意去卷了发,甚至还给姑娘们偷了花。但是当他们到了妓院,弗雷德里克却没了胆子,两人便逃之夭夭。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美好的一天。可靠的愉悦,福楼拜暗示我们,不正是期盼的乐趣吗?谁愿意置身于尘埃落定的凄凉之所呢?

我天就在鲁昂四处乱逛,想试试还能不能认出我1944年去过的地方。当然,那时大部分地区都遭到了轰炸;四十年后,他们仍然在修补大教堂。我找不到什么东西让那单色的记忆焕发光彩。第二天,我开车去了西边的卡昂,然后北上去往海滩。沿途都是一个个被风雨侵蚀的锡质路牌,它们是公共工程运输部竖在这里的。此路通往诺曼底海滩登陆的环道: 这是登陆的旅游路线。英国和加拿大部队的登陆海滩位于阿罗芒什东部——黄金、朱诺、宝剑。这些名字起得不太有创意;远远比不上奥马哈和犹他来得记忆深刻。当然,除非是军事行动让这些名字令人难忘,而不是恰好相反。

滨海格赖埃,滨海库尔瑟莱,滨海韦,阿斯内莱,阿罗芒什。沿着狭窄的小巷子,你会突然看到一个皇家工程师广场,或一个温斯顿·丘吉尔广场。生锈的坦克守卫着下面的海滩小屋;像轮船烟囱一样的石板纪念碑上写着英文和法文:“1944年6月6日,欧洲在这里因盟军的英勇而得以解放。”这里很宁静,毫无凶险之感。在阿罗芒什,我将两个一法郎的硬币投入全景望远镜(15/60高倍,可长时间观看),追踪海上远处的桑葚码头那曲折的莫尔斯电码。点,划,划,混凝土沉箱就像这些电码符号,海水在它们之间从容不迫地流过。绿鸬鹚已经占据了这些方石块,成为这些战争时代废品上的居民。

我在那家可以俯瞰海湾的海军饭店吃了午饭。朋友们就是在这附近死的——那段岁月里萍水相逢的朋友——但我却心如止水。英国第二军团,第五十装甲师。记忆开始从隐蔽处浮现,但感情并没有波澜;甚至连对情感的记忆都没有。午饭后,我去博物馆看了一部关于登陆的电影,然后驱车十公里去巴约,参观九个世纪之前另一次跨海峡入侵的遗迹。玛蒂尔达王后的挂毯就像一部横着铺开的电影,每帧画面都连接在一起。这两起事件看上去都同样奇怪: 一个已经过去太久,因而不真实;另一个太让人熟悉,也觉得不真实。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我们真能办到吗?当我还在读医学院时,期末舞会上有些恶搞者把一头涂满油脂的小猪放进了舞厅。小猪在人们两腿间钻来钻去,以免被逮住,还发出厉声尖叫。大家扑过去想抓住它,结果反而跌了个跟头,弄得狼狈不堪。过去的岁月,似乎常常像那头小猪。

在鲁昂的第三天,我步行到了主宫医院,那是居斯塔夫的父亲当外科主任的地方,作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沿着居斯塔夫·福楼拜大道,经过福楼拜印刷厂和一家名叫福楼拜的快餐店: 你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方向没错。在医院附近,停了一辆很大的白色标致掀背车: 上面漆着蓝色星星,电话号码,还有“福楼拜救护车”几个字。作家能救死扶伤?不太可能。我记得乔治·桑曾经对这个年轻的同行有过一次严肃的批评。“你给大家的是孤寂,”她写道,“而我给大家的是慰藉。”这辆标志车上应该写“乔治·桑救护车”。

在主宫医院,为我开门的是一个身材枯瘦、心绪不宁的看门人,他的白色外套让我感到纳闷。他不是医生,不是药剂师,也不是板球裁判。而白外套意味着灭菌消毒和公正判断。为什么博物馆的看门人要穿着它——防止福楼拜的童年受到细菌侵袭吗?他解释说,博物馆一部分是为福楼拜建的,另一部分则是关于医学史。然后,他急匆匆地带着我参观,响亮而麻利地关上一扇扇门。我参观了居斯塔夫出生的房间,看了他的古龙香水瓶和烟草罐,还有他发表在杂志上的处女作。作家的各种图片证实了他所经历的可怕早衰,从英俊少年变成了那个大腹便便的秃顶市民。有人认为是因为梅毒。另一些人则回应称,在19世纪这属于正常衰老。也许,这不过是他的身体懂得人情练达: 当居于其内的心灵宣布未老先衰,肉身便尽量与之同步。我总提醒自己,他曾经是金发。想记住这一点并不容易: 照片让所有人看上去似乎都是黑乎乎的。

其他的房间里摆着一些18和19世纪的医疗器械: 一些沉甸甸的尖头金属遗物,以及口径大到连我都有些吃惊的灌肠气泵。当时的医学肯定是一门充满兴奋、绝望和暴力的行业;现在,它不过就是药丸和官僚体制。或者说,过去比现在更具本土特色?我研究过居斯塔夫哥哥阿希尔的博士论文, 题目叫《绞窄性疝手术时的思考》。有件事可以把兄弟俩放在一起说: 阿希尔的论文后来成为居斯塔夫的比喻。“我感到,在我所处的这个愚蠢时代,仇恨的潮水呛得我喘不过气。粪便涌到我嘴里,就像得了绞窄性疝那样。但是我想把它留下,让它凝固,让它变硬;我想把它调成一种糊状物,盖在19世纪上面,就像是把牛粪抹在印度的宝塔上那样。”

将这两个博物馆放一起,乍一看很奇怪。但是当我想到莱蒙画的福楼拜解剖爱玛·包法利的著名漫画时,一切都变得符合情理了。画中的小说家挥舞着一把血淋淋的大叉,叉尖上刺着他从女主人公身体里成功剥取出的心脏。他高举着这枚脏器做炫耀,仿佛它是一个珍贵的外科展览品,而在画的左边,刚好可以看见被侵犯的爱玛躺在那里。作家是屠夫,作家是敏感的蛮兽。

这时我看见了那只鹦鹉。它被放在一个小壁龛里,羽毛亮绿,目光炯炯,探着脑袋,好像要问什么。栖木的底部写着非洲灰鹦鹉:“此鹦鹉被居斯塔夫·福楼拜从鲁昂博物馆借出,在创作《一颗质朴的心》时置于案头,起名为露露,与故事主人公费莉西泰的那只鹦鹉同名。”有一封福楼拜书信的复印件提供了佐证: 这只鹦鹉,他在信中写道,在他的桌上放了三个星期,后来他一看到它就开始烦躁不安。

露露保存得很完好,羽毛如同百年前那般崭新鲜亮,眼睛也依旧惹人不安。我注视着这只鸟,让我惊讶的是,我强烈地感觉到这个作家就在身边,虽然他鄙视并禁止后人对他个人产生兴趣。他的雕像是重造的;他的房子曾经被推倒;他的书当然也有自己的生命——对它们做出的回应,并非针对他本人。但是在这里,在这只以寻常而又神秘的防腐方式保存的普通绿鹦鹉身上,却有着某种东西让我感到与作家似曾相识。我既感动,又开心。

回酒店的路上,我买了一本学生版的《一颗质朴的心》。也许你知道这个故事了。它是关于一个没受过教育的贫苦女佣,她的名字叫费莉西泰,服侍同一位女主人长达半个世纪,为了别人的生活而无怨无悔牺牲了自己。她先后将自己依附于一个粗鲁的未婚夫,女主人的孩子们、她的侄子及一个手臂上长有肿瘤的老人。他们都从她身边无常地消失: 有的去世,有的离开,还有的干脆就忘记了她。毫不奇怪,有这样一种经历的人会用宗教的慰藉来弥补生命的凄凉。

在费莉西泰不断减少的心灵寄托中,后存留的就是那只叫露露的鹦鹉。当它后来也死掉时,费莉西泰就将它制成了标本。她将这个钟爱的旧物留在身边,甚至养成了匍匐在它跟前做祷告的习惯。在她简单的思维中,渐渐产生了一种教义上的混乱: 她怀疑那个通常被表现为鸽子的圣灵,也许应该被描绘为一只鹦鹉。她的这种观点当然是有逻辑的: 鹦鹉和圣灵都可以说话,而鸽子却不可以。在故事的结尾,费莉西泰也死了。“在她的唇边挂着一抹微笑。她心脏的跳动渐渐变缓,每次搏动都显得更为遥远,就像一眼渐渐干涸的泉水,或像是慢慢消失的回声;当她咽下后一口气时,觉得天堂在向她打开,此时的自己看见了一只巨大的鹦鹉,盘旋在她头顶的上方。”

语气的控制是关键。想象一下写这种故事的技术难度吧: 一只名字古怪的鹦鹉被草草制成了标本,后竟然变成了圣父、圣子和圣灵中某一位的象征,而这么写不是为了讽刺,不是为了悲怀,也不是为了亵渎神灵。再进一步想想,这样的故事居然是以一个无知老妪的视角写成,读起来却不觉得贬损或扭捏。只是这样一来,《一颗质朴的心》就另有所图了: 这只鹦鹉成为福楼拜式怪诞的典范,完美无缺,尽在掌握。

假如我们希望(并且违背福楼拜的意愿)的话,可以对这只鸟做一番新的阐释。譬如说,在这个未老先衰的小说家和年老色衰的费莉西泰之间,存在着隐蔽的相似性。评论家们已做了明察暗访。两人都是孑然一身;两人的生活都充满失落;两人虽然心怀感伤,却又一直在坚持。那些热衷于牵强附会的人会说,费莉西泰在去翁弗勒尔郊外的路上也被撞了。我不知道。一个指涉究竟能下潜多深才会被彻底淹没呢?

当然,在一个重要的方面,费莉西泰是福楼拜彻底的反面: 她完全不善言辞。但你可以说,这正是露露的意义所在。鹦鹉,能言善道的禽兽,是生物中罕有可以模仿人类说话的。费莉西泰将露露与圣灵混为一体,这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后者创设了语言。

费莉西泰 露露=福楼拜?那倒未必;但是你可以说他存在于两者之内。费莉西泰包藏有他的性格;露露寄托了他的声音。你可以说鹦鹉能聪明发声,却无太高的智商,它就是纯粹的语言。假如你是一位法国学者,也许会说它是逻各斯的象征。身为英国人,我急忙回到了形而下的世界: 想到了在主宫医院看到的那个优美神气的生物。我想象露露坐在福楼拜桌子的一端,回望着他,就像是哈哈镜里捉弄人的倒影。难怪它持续三个礼拜的戏仿会惹人烦。作家真的远胜过一只聪明的鹦鹉?

我们此时也许应该关注一下小说家和鹦鹉家族的四次重要相遇。在19世纪30年代,福楼拜一家每年都去特鲁维尔度假,他们那时会定期去拜访一位叫皮埃尔·巴尔贝的退休船长;我们得知船长家里就有一只特别漂亮的鹦鹉。1845年,居斯塔夫在去意大利的途中路过了昂蒂布,偶遇了一只生病的长尾小鹦鹉,并在日记中专门记下此事;这只鸟就小心翼翼地停在主人小推车的挡泥板上,吃晚饭时会被带进来放在壁炉上。这个写日记的人注意到,在人和宠物之间显然有一种“奇怪的爱”。1851年,福楼拜经威尼斯从东方回国,听说在一个镀金鸟笼里有只鹦鹉,在大运河上模仿贡多拉船夫的声音:“小心,头顶。”1853年,他再次去了特鲁维尔;他与一个药剂师同住,发现总是被一只鹦鹉的尖叫打扰:“雅科,你吃了吗?”或“戴绿帽的,我的小蛋。”它还尖叫着说:“我这烟不错。”

这四只鸟是否全部或部分地成为露露的灵感来源?从1853年到1876年,在他从鲁昂博物馆借走鹦鹉标本的这些年里,福楼拜是否还见过别的活鹦鹉?我还是把这样的问题留给专业人士去研究吧。


媒体评论

一部精致巧妙而又乐趣无穷的小说。

—— 格雷厄姆·格林

什么是小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开头和结尾,《福楼拜的鹦鹉》到底是什么?

—— 约翰·厄普代克

一部精彩的混合体小说,其中部分是传记,部分是小说,部分是文学批评……《福楼拜的鹦鹉》是一场文学的盛宴。

—— 《纽约时报书评》


书籍介绍

巴恩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探寻他视为灵魂导师的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的两处故居都有一只鹦鹉标本,究竟哪一个才是福楼拜用过的那只?退休医生杰弗里·布拉斯韦特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对福楼拜的鹦鹉的寻访之旅。断断续续的旅程中故事丛生,福楼拜的影子在陈年旧事中却越发模糊。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272+)
  • 赚了(550+)
  • 快捷(191+)
  • 不亏(154+)
  • 书籍完整(59+)
  • 经典(142+)
  • 种类多(159+)
  • 字体合适(344+)
  • 盗版少(95+)
  • 内容齐全(545+)
  • 下载快(304+)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 2024-12-31 05:10:20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家***丝: ( 2025-01-14 14:53:20 )

    好6666666

  • 网友 辛***玮: ( 2025-01-11 07:05:45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养***秋: ( 2025-01-05 13:23:02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隗***杉: ( 2025-01-04 15:14:3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堵***格: ( 2024-12-24 06:00:55 )

    OK,还可以

  • 网友 田***珊: ( 2025-01-17 16:23:1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孔***旋: ( 2024-12-27 14:51:34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冯***丽: ( 2024-12-21 16:16:26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通***蕊: ( 2024-12-28 17:29:4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孙***夏: ( 2024-12-22 21:18:5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石***致: ( 2025-01-13 17:58:0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