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読書のチカ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深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読書のチカラ精美图片
》深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読書のチカラ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深阅读: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読書のチカラ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1008558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
  • 页数:168
  • 价格:24.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1:24:26

寄语:

网络让我们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 而阅读带我们向下深潜,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


内容简介:

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稍显老套,但我们确实无法忍受没有书的人生。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简单,实则难以回答。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

本书主要从根本上阐述“读书”的意义,更有作者力荐的创新性读书方法。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细细感受作者阐述“读书”的力量,找回生而为人*宝贵的财富。希望本书能带给你更好的阅读体验。


书籍目录:

简  目

序 言 / 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

第 1 章 / 推动我们的“无形力量”

第 2 章 / “相遇”决定人生

第 3 章 / 阅读经典的魅力

第 4 章 / 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

第 5 章 / 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

后 记 / 读书使人成长

出版后记  

 

目  录

 

序 言 / 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

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  

现代人的精神力量为何变弱了  

年轻人的“肤浅” 

为何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  

你知道精神底层流淌着清流吗 

 

第 1 章 / 推动我们的“无形力量”

亦师亦友的“读书”

不变强就无法生存  

为何越优秀的人越会读书  

学习贤人的视角  

读书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手段

用读书“启动”大脑和心灵  

信息严重匮乏的时代  

书能弥补精神的荒芜  

“优质”的书才有意义  

“依赖”使判断力变迟钝  

以培养“坚强”为目的的读书

读书有三大意义  

沉浸在推理小说世界中的快乐  

书是重新省视自我的“镜子”  

不惧“孤读”的人前路宽广

以前大学里的“读书文化” 

独处时是读书的良机  

与贤人们交换能量  

 

第 2 章 / “相遇”决定人生

“我做不到”是忌语

一本书就能打开未知的领域  

遇见好书就会想读  

书店是“引起兴趣的空间”  

用报纸唤起兴趣和关注  

面向新人的“文学指南”

脱离“轻松”“浅显”  

从日本文学开始  

看电影前阅读“原著”  

顺藤摸瓜寻找“下一本书”  

为何要阅读“天才的一生”

“天才”的人生能提供很多启迪  

接触“异能者”的机会  

当作自己的“榜样”  

没理由不利用“书评”

“行家”推荐的书很少令人失望  

不要轻视报刊的企划  

有没有参考网络书店的“评价”  

“好书”的条件,“坏书”的圈套

难以理解的书不是“好书”  

“ 有结论”的书不值得读  

 

第 3 章 / 阅读经典的魅力

日渐荒芜的“文学森林”

以前的小说家也是文化大师  

所有人都想成为“作家”的时代  

着眼于书的“水准”吧  

“故事”均源于神话  

“偷食古典”的技法

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从解读书籍入手  

“白话译文”便于阅读  

“当代古典”也该关注  

 

第 4 章 / 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

建议“自问自思”

是否在边“问”边读  

“问题发现能力”是社会人的能力  

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

重新审视“朗读”的好处  

“念给孩子听”为何有效  

“有声读物”的有趣之处  

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

书脊的惊人效用  

什么是书有而电子书没有的 

以“藏书千册”为目标  

“一天一本”——简单的读书方法

不是读得快就好 

难懂的部分也可“跳读”  

有意设定“读书时间”  

坐车时、泡澡时……“随时随地均可读书”  

“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  

用“转换视角 引用”为交谈增光添彩 

建议举办“读书会” 

活用“映射交流” 

 

第 5 章 / 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

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寻找自己的“ f ”  

通过“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

增强亲近感的“吐槽阅读”  

瞬间偶遇也不错过的“一生一遇阅读”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是“百药之长”  

“标签阅读”的“品牌目标” 

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  

“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 

后 记 / 读书使人成长

是否心怀“贤者森林”  

不读书不成人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正文赏读

第1章

推动我们的“无形力量”

 亦师亦友的“读书”

不变强就无法生存

我每天与学生接触,对于他们的“不会整理问题”这一现象,屡屡感到不可思议。

譬如找工作,若是想就职传媒行业屡屡受挫,就应该改变方向,尽快开始寻找下个目标,可他们却偏偏想不开,始终难以做出决断。

再比方说,如果想当教师,就得通过教师任用考试,所以像应试学习那样的正式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常常激励学生:“既然是为了得到一辈子的工作,那就每天花10个小时去学习吧。”这个时间绝不夸张,可以说是理所应当的,可我没想到,很多学生连这点时间也不愿付出。

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跟自己谈判的能力”。他们的态度不够端正,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希望与实际的能力、状况相对照,确定符合现实的优先事项。

对于这种情况,企业的面试官一眼就能看穿。心理脆弱的人,连自我介绍都讲不好,遇到非常规提问也不知如何回答。企业不喜欢这种人,因为他们即使进了公司,可能很快也会辞职。或者因为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容易跟周围的人发生龃龉,总之很可能在将来导致成本增加。同容易心灵受伤的人共事,自然格外费神。

其实,为了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学也很辛苦,不得不频繁开会商议,或是做出政策上的调整。当然,大学属于教育机构,与企业的运作方式不同。对企业而言,有心理问题的员工不啻于定时炸弹。

与此相反的情况,可以广岛东洋鲤鱼队的前田健太投手为例。他在PL学园①上学时,还不是举国闻名的选手,幸好该校拥有质、量均达国内水平的严格的训练体系。通过不懈的训练,他培养出了永不言败的强大精神。刚加入鲤鱼队的时候,他公然宣称“职业队也不过如此”,引起广泛争议,这或许也是其自信的一种体现。他说那句话,肯定不是就速度、技术等方面的水平而言,而是觉得自己在心理层面上足以媲美职业选手。

事实上,他后来的优异表现有目共睹。意志坚韧的人,必能成长进步。可以说,即便在体育运动这种跟体力直接相关的领域,精神也比技术更重要。

 

为何越优秀的人越会读书

 

 那么,怎样才能锻炼自己的精神呢?当然,像前田投手这样,年轻时就置身于严酷的环境中锤炼,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很多人并不能轻易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以就要靠读书。

许多企业家都喜欢读书,尤其是领导大型企业、同时身为日本财界领军人物的企业家们,均读过大量书籍。还有我经常接触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是活跃至今的企业家,同样也是书虫。

在我看来,这一现象绝非偶然。首先,企业家每天都要承受超出常人想象的巨大压力,因为他们不光要对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负责,还要对员工、客户及其家人的生活负起直接或间接的责任。他们之所以不断读书,或许正是为了承担起这份重担。

读书有两大好处。一来,读书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它能让我们得到独处的时间,使精神恢复平衡。二来,读书能帮助企业家磨炼不可缺少的决断力和判断力。

当我们必须做出判断的时候,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能让我们跟目标对象拉开距离,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做出冷静的判断。而且,书中所记载的人类的智慧,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判断的参考,或者为我们增添勇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家要是不读书,那才奇怪。

既然如此,读书就不仅对于企业家意义重大,对所有人应该都有好处,因为当代人没有不需要判断力的。江户时代以前,日本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他们每天只种地,并不需要时刻做出判断。虽说种地也会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但大体来说,每年的工作都是千篇一律。

然而,这种情况放在今天可就行不通了。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事,都存在太多选项,我们不得不时刻做出或大或小的判断。大的判断比较重要,会对日后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例如,跳不跳槽,结不结婚,住在哪里,等等。此外还有日常琐碎的判断,诸如聚会在哪家店举办,邀请谁参加,聚会结束后去哪儿继续玩,等。

很多时候,失败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由判断失误造成的。在职业竞技体育的世界里,当实力相当的双方经过激烈对抗决出胜负后,失败的一方常会后悔:“都怪我当时选择了那个战术……”在每天的工作和交流中,一瞬间的判断失误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失败或损失。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反过来看,只要判断力得到足够的锻炼,我们就能顺利地与社会妥协。若将这一能力比作“刀”,则只需每天不断打磨,使之随时可用,而能够充当“磨刀石”的,便是读书。

此时,“情绪”会成为阻碍。譬如,有的人因判断失误而失败了,却不反省,而是强行得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结论”。诸如“我尽力了”“正因为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才选择了那样的行动”“所以自己并没有错”,等等。为了照顾自己的情绪,故意弱化问题的严重程度。

如此一来,自然难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很可能拼尽全力,却因判断失误而毫无成果,不可谓不悲惨。近,这样的人岂非越来越多?

 

学习贤人的视角

 

不过,要说读书只是为了锻炼务实性的判断力,与情绪全然无关,则又不对。

的确,商学院设有锻炼判断力的相关讲座,既可以实例研究的形式学习,也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实践,或者进行讨论、判断等方面的速度训练。事实上,我的授课就经常加入这些训练,因为利用课堂上的现场教学来培养判断力,效果会非常好。

但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角色扮演或讨论等形式,在客观上就变得难以实现了。要想在这种情况下锻炼自己,读书才是有效的。与多人共事时不同,一个人独处能深入思考,精神力也容易得到锻炼。独处是我们挣脱情绪牢笼、冷静且客观地重新省视自身的好机会。

书中必然存在某些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优先照顾情绪之前,不妨尝试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书中的视角,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这正是读书的妙义,也关系到思考事物的灵活性。阅读量变大,视角也会随之增多。也就是说,“多视角思维”将成为可能。

况且,作家本就多是个性独特之人。十个作家,也许会各自通过十种视角观察世界,阐释人生。若能让自己逐渐习惯这些来自他人的伟大视角,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巨变。到那时,肯定会为自己当初的一时冲动而感到羞愧,这便是智慧。

进一步讲,通过多本书中提到的多视角思维,我们还能得到一个崭新的视角。比如,耶稣基督、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人若以“何为上帝”为题目交谈,肯定会引发不可收拾的激烈争论。尽管这样的“梦之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但我们可以同时阅读这三人的著作。

这样一来,尽管三人的观点各不相同,我们仍会发现,在本质的潜流部分,三者的价值观其实是相通的。虽然一方认为“上帝已死”,另一方提出“神国存在且将降临”的相反论调,但我们其实知道,他们是相互共鸣的关系。这大概也是读书的妙义之一。

 

 读书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手段

 

用读书“启动”大脑和心灵

 

筑波大学名誉教授村上和雄先生是基因研究的权威,他著有一本书,名叫《启动的活法》。该书指出,人类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我格外佩服这种思想,便也时常将之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按此实践。的确,向一流人物学习,这一点至关重要。反之,如果总是跟消极悲观的人、气量狭小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容易变成那一类人,即所谓的“近墨者黑”。

例如,尼采将小人比作“苍蝇”——指那些嫉妒他人的成功,把自身的软弱化作对他人的报复心理的人,并提出:“不能把人生用来拍苍蝇。”

话虽如此,可我们周围的人未必全是一流人物。为了与社会妥协,我们不得不接触一些“苍蝇”似的人,这就是现实。

对此,尼采说了另一句重要的话:“逃去孤独里吧,任强劲的风吹吧。”这句话恰恰也适合形容读书。其含义并非指自怜自艾,离群索居。所谓“强劲的风”,是指一流人物的思想和精神。独自承受这种风吹,精神就能得到锻炼。

事实上,我们能真正接触一流人物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一流人物的书,任何人随时都能阅读。像经典作品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更可以称为“超一流”。我们亲近这些伟大的先驱,就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启动自身的基因。

譬如,我们可以阅读《论语》,让孔子帮忙启动基因。这样的状态大概也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因为《论语》尽管是两千多年前的书,但其中的许多规训仍极富现实意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论语·宪问第十四》)便是其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该干预那个职位的事。”牢记这句话,以后一旦想随便干预别人的事,就能在瞬间提醒自己自重,这样也能使自己免于麻烦。反之,这句话也可能成为推动自己采取必要行动的动力。

换言之,每遇见一位先驱伟人的格言警句,就相当于启动一个基因。不断接触格言警句,就能启动多个基因。同时,通过读书经常接触伟人,也会刺激“干劲”等姿态和意志,有助于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样的状态若能长久维持,就会形成习惯,而一旦形成习惯,这之后,就全在于自己想把心态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了。



原文赏析:

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


书知识非生命的客观存在,既不会主动给人造成伤害,也不会有意干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通过对照,逐渐意识倒自身的不足,从而是自我反省的朴素意识慢慢的发芽。


书的力量若能达到年轻人的灵魂,时代的面貌应该是会有所改观 的。


当舒适成为理所当然,不舒适的状态就会变得难以忍受,于是也就不想做读书这样麻烦的事了。可是,如果因为麻烦而不加重视,自己得到的知识就会极其有限,精神也很浅薄、脆弱,最终难免吃大亏。


目的是使自己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度数。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从各个角度阐述读书的本质意义。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用读书掌握“深潜力”,汲取人类精神的宝贵清流。书中更有作者多年经验总结,带给你新鲜大胆的读书方法。翻开这本书,你会更深刻地了解读书的美好。


前言

前  言

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

 

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

    2010 年末,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 2009 年的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结果。这项针对世界各国 15岁儿童的调查,每 3 年举行 1 次,这是第 4 次。

    其中,关于读书的调查结果颇为耐人寻味。在 2000 年的首次调查中,“不因兴趣而读书”的日本儿童占 55%,而在本次调查中,该数值降为 44.2%。这一结果似乎表明,日本民众对于“宽松教育”的重新审视,以及学校每天早晨固定进行的“十分钟读书”活动,都对儿童的读书行为造成了影响。究其原因,或许是经济长期不景气,使人们产生危机感,觉得必须抓紧时间学习才行,于是对读书更看重了。

    不过,这种所谓的“读书”,其中也包括了看杂志和漫画,可惜就连这些“闲书”,也有 44% 的 15 岁儿童从来不看,可见情况很严重。至于读书的体裁,新闻报纸骤减,小说成为主流,即便是小说,人们爱看的也尽是些科幻、推理、“煽情故事”等类别的小说。当然,这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想必不止我一个人会产生疑问:曾经存在于日本的读书文化,究竟到哪儿去了?

    在人类构筑的文化当中,书大概算是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了。在只有口头语言文化的远古时代,人类耗费了无数年月,也未能实现文明的大进步。直到后来文字出现,人类才掌握了积累、传递知识的技巧,继而四大文明诞生,社会开始飞速发展,直至今日。

    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载体”从石板、木简、竹简进化到纸,终固定为“书”这种极其便利的形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

    书的重要性,值得人类永远铭记,哪怕今后电子书普遍取代纸质书,这一点也不应改变。

正因如此,读者自身的蜕变才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读书,为什么需要读书,以及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书,重新审问读书的本质。

 

现代人的精神力量为何变弱了

 

    在我看来,日本人现在的精神力要远弱于从前。在面对麻烦或考验时,从前的日本人具备坚韧的意志,能够冷静地判断状况,客观地思考对策。这在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而且现在的日本人也缺少战胜困难的积极心态。和我一样深有此感的人想必不在少数吧?

    “精神力量”这种东西,基本上是从小锻炼出来的。可如今,孩子们很少还会忍饥挨饿,又没了过去的学徒制度,剑术和禅道的修行也变得寥寥,教育也迎来了“全民上大学时代”,

竞争不再像以前那样激烈。可以说,日本儿童面临考验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然而一旦踏入社会,情况就会变得完全相反,考验难度较之从前更高。如今日本就业形式严峻,甚至有“冰河期”之称,一旦失败,未来的出路就会骤然变窄,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

    而且,即使暂时就业成功,也不能掉以轻心。以前只要进了公司,就不会被轻易辞退,通过这种所谓的“护送船队方式”,每个企业都能受到行业规则的保护,各艘船上的成员也能齐心协力抱成团,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新职员自然能够稳步成长。

    可如今,应届毕业生被要求的是拥有“立即战斗的能力”。一旦业绩不能提升,就会面临被裁掉的危险。因此,即使在公司内部,新职员也会步履维艰,如同在寒冬的西伯利亚平原上孤独跋涉一般。也就是说,以 20 岁为界,前后环境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前从未经过锻炼的人,此后就要突然身负重担。且不说担子本身有多重,光是前后的落差之大,就足以令人无所适从。正因如此,在精神上陷入绝境的 20—40 岁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多。

    就算不喜欢,这样的现状一时似乎也没有改变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只能凭自己的力量战胜困境,但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能成为治病良方、让人拥有力量的,恐怕还得是读书。考虑到当前状况,其必要性也远超从前。直到不久以前,精神力量的含义还同“毅力”几乎完全一致,只要身体强健、气力充实就行了。譬如抬着轿子翻越箱根山,其原动力就是精神力量。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与体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即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 当代人必须据此给自己定位。

    此外,我们现在常说的“压力”,也很少来自饥饿、死亡等因素了,绝大部分原因均在于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伤害。

    简单来说,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年轻人的“肤浅”

 

    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首先要求思维速度要足够快。思维的速度加快,就能确保从容不迫,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判断。因此作为训练的一环,我常要求学生在 10 秒内完成思考并回答问题。

    但光有速度还不够,想培养出直攫事物本质的能力,思想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这也是我对于当代年轻人担心的一点。他们的思想缺乏深度,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总是轻易地或哭或笑,并且希望别人也像他们一样。

    一旦整个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增多,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都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制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观众的眼泪或笑声。结果不断催生出“廉价、肤浅”的作品,有些甚至会大受欢迎,进而导致廉价和肤浅愈发盛行。

    譬如,我很喜欢日本的歌谣和 J-POP,但无法忍受某些歌词无数次地出现,例如“不要沮丧”“不要放弃”“我会永远陪着你”之流,其出现之频繁,简直可用“厚颜无耻”来形容。

当然,这些歌词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并没有错,但一言以蔽之,就是太庸俗了。 可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不知疲倦地极力追捧,这才是可怕的。

    近还常有年轻歌手翻唱 20 世纪 70 年代的金曲老歌,但比起我当年听过的原版,这些翻唱可谓差距明显。

    这种差距不光体现在歌手的表现力上。比如说,山口百惠演唱时的“重量级”,是由那个时代赋予她的,乐曲本身具有扣人心弦的悲伤和深沉,这是当代歌手无法拥有的,所以无论这些歌手怎样模仿,除了歌词一样,都只是流于表面,鲜少能真正打动人心。

    可即便如此,这些翻唱仍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种现象或许意味着,现今已经不是追求乐曲要有深度的时代了。无论信息还是消费,都是因为我们自身太肤浅,才导致流于表面的东西盛行得势。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对于这种思想极其欠缺深度的现象,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视而不见的。

    倘若放任不理,我们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心境自然也会越来越肤浅。要想阻止这种趋势,我们只能重新唤醒坚韧的意志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就是读书。

    事实上,只要观察学生就能明白读书的效果。现在的学生,心地都很善良,若以善恶为标准来区分,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同时他们具备社会常识,头脑也不笨,一般都很规矩听话。

    从教师的角度讲,现在的学生远比以前的容易对付。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学生读书经验太少,尤其是大一新生,从没读过书的竟也大有人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似乎是因

为高中生活在各方面都很忙,包括应试学习,所以他们根本没时间读书。

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脆弱。 一旦别人把话说得重了,他们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不见人。 不过,大学生活足有四年之久,只要在此期间多读书,整个人就能逐渐发生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得有深度。

 

为何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

 

    说到读书的作用,很多人以为只是拓宽知识面。当然,这的确是读书的作用之一,但若是仅此而已,那么上网就足以取代读书了。只在意信息量的话,与其花一两周的时间读完一本书,不如在互联网上浏览一个小时,得到的信息可能更多。或者通过博客、推特等网络工具,可以了解全世界范围内其他人的想法,互相交换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人正生活在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用户的意识。如果自身修养确实达到了一定深度,在此基础上妥善获取平均水平的网络信息,作为判断的参考,自然毫无问题。但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换句话说,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办法是与杰出人物一起生活,成为其弟子,但在现实中不仅很难实现,而且风险也不小。正如我们在一系列奥姆真理教事件中所见到的,一旦拜错师父,很可能

被卷入大麻烦。


书籍介绍

网络让我们漂流在信息海洋的表面

而阅读带我们向下深潜,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

...................

※编辑推荐※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在本书中从各个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本质意义。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用读书掌握“深潜力”,汲取人类精神的宝贵清流。书中更有作者多年经验总结 ,带给你新鲜大胆的读书方法。翻开这本书,你会更深刻地了解读书的美好。

...................

※内容简介※

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稍显老套,但我们确实无法忍受没有书的人生。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简单,实则难以回答。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

本书主要从根本上阐述“读书”的意义,更有作者力荐的创新性读书方法。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细细感受作者阐述“读书”的力量,找回生而为人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本书能带给你更好的阅读体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五星好评(401+)
  • 方便(301+)
  • 还行吧(73+)
  • 差评少(359+)
  • 图文清晰(364+)
  • pdf(609+)

下载评价

  • 网友 戈***玉: ( 2025-01-13 09:01:34 )

    特别棒

  • 网友 林***艳: ( 2025-01-13 11:29:3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蓬***之: ( 2025-01-19 10:03:46 )

    好棒good

  • 网友 石***烟: ( 2025-01-02 07:18:3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陈***秋: ( 2024-12-22 06:01:0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潘***丽: ( 2025-01-02 03:33:55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孙***夏: ( 2025-01-18 02:14:35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苍***如: ( 2025-01-18 14:14:4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田***珊: ( 2024-12-28 07:50:3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扈***洁: ( 2025-01-12 04:53:3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冉***兮: ( 2025-01-19 21:16:44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