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精美图片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纳粹与理发师(诺奖得主赫塔?米勒亲自为中文版作序!)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471682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6
  • 页数:419
  • 价格:18.6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20 00:47:56

内容简介:

  什么是罪责?谁有资格宽恕?

当杀人狂魔化身良好市民,

人类是否有权力以死亡惩罚死亡?

“我们假设:我有一万条脖子,你可以把我绞死一万次。你觉得这样会让死在我手里的人感到满意吗?”

小说描述了一名党卫军军官、集体屠杀犯在二战后借用被他谋杀的犹太人的身份,利用万人坑里敲下来的金牙在黑市上大发横财,终偷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民族英雄和有声望的市民的故事。

雅利安妓女的儿子马克斯?舒尔茨与犹太理发师之子伊茨希?芬克尔施坦从小形影不离,互相关照。可希特勒上台后,舒尔茨加入党卫军,杀害了无数犹太人,包括芬克尔施坦一家。战后为躲过追捕,舒尔茨顶替了芬克尔施坦的身份,化身为集中营幸存者。他拿一口袋金牙开始了柏林的黑市生意,又凭借酷似犹太人的面孔游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建国英雄……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讽刺地看待消灭犹太人和以色列建国,《纳粹与理发师》反映了德国历*糟糕的一页,这在20世纪70年代还是禁忌。因此,这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刽子手的叙事诗”,当时遭到所有德国出版社的拒绝。该书于1971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在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出版译本并迅速成为国际畅销书之后,1977年方由德国一家小型文学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1926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38年随母亲和弟弟逃往罗马尼亚,亲历了发生在罗马尼亚的大屠杀,曾先后在巴勒斯坦、法国生活过,50年代初定居美国,后于1975年回到德国。他是早借助于讽刺和荒诞不经的故事形容纳粹暴行的文学家之一,因此他的作品占有特殊地位。

  2006年4月,为表彰希尔森拉特在文学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在其诞辰80周岁之际,《没有明天的夜晚-埃德加?希尔森拉特传》纪录片在德国电视台公开放映。

  安尼    北京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博士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赫塔?米勒

  在我的老家,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理发师是个掌权机关。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因为他的职业总和死人打交道。死人入棺之前,由他来剃发。不过这不是的原因。这理发师身材畸形,特别矮小,还顶了个大脑袋和一个驼背。他就住在我们这条街上,跟我家隔三座房子。他有一个皮包,即他的“医用包”,外边被一道闪闪发光的金属边锁着,里面装着他的全部家什。他就这样走家串户,一登门,就卷开一块天鹅绒布,总是把里面的工具按之前的顺序依次摆在桌子上,把装剃须水的小瓶子排成一个半圆;锃亮的剃刀、剪刀、镊子,好像一个外科医生的手术器械。光是闪烁的理发工具和那套准备仪式,就足够令人胆寒了。

  当时还是孩子的我,觉得这个佝偻着身躯的理发师是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驼子。你得提高警惕。他一进你的家门,迎面而来的不是一位邻居,而是一团谜。一种恐惧,一种忐忑攫住了我,仿佛他的医用包里面、他的驼背底下藏着一股力量,能够掌控我们所有人的命运。他不只给男人理发剃须,还给一些老年人修理指甲、给人拔牙、处理火疖子。外祖父的头发剪完以后,我妈妈会把地板上的碎头发收起来——因为理发师要把它们装进一个塑料袋子里。于是我从小就觉得,他回家会把所有顾客的头发分开保存,会给它们称重,继而对村中所有男人的所有头发都心中有数。我还相信他可以决定谁什么时候会死。我确信当装我外祖父头发的那个袋子跟他的体重相等之时,就是外祖父的死期了。

  在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那位理发师同样也散发着恶魔的气息。引人入胜而又令人生畏的是,希尔森拉特偏偏让党卫军兼大屠杀刽子手马克斯?舒尔茨摇身一变成了一名理发师。这种角色转变的游戏还会令人置身于双重语言系统之下,阅读时产生双重感受。纳粹的口头禅如同时钟的滴答声此起彼伏,尖刻的讽刺转眼令人悲从中来。这种双重性令阅读变得迫不及待,紧张程度螺旋攀升,继而崩塌释放。语气的讽刺意味与场面的悲剧气息相互碰撞,精心引入的陈词滥调,在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心照不宣。于是,无法言说的惊悚从头至尾就像被一条纤绳公然拖拽出场。未曾道破的潜台词,在读者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郁积成形。讽刺与悲剧在这里完全别有洞天,甚至堪称;不可发生之事,在希尔森拉特的笔下,却获得了生命。

  【译后记】

  2007年深秋,我暂别燕园前往柏林,开始为博士论文搜集资料。在看过我的研究计划之后,自由大学的导师耶梅拉?冯?德?绿尔(Irmela

von der

Lühe)教授向我推荐了《纳粹与理发师》。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这个名字从此与我的留学生活结缘。一年以后,由于论文写作计划的变动,我不得不暂时放弃对这部小说的钻研,但将作家及其作品介绍到中国的想法,却从未改变。2009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本书。此番目的只有一个:翻译成中文出版。之后的一个月里,我不但成了希尔森拉特的位中国朋友,还很快同译林出版社完成了出版合同。

  

  与中文版的“顺产”相比,小说原版的问世可谓一波三折。

  《纳粹与理发师》写于1960年代末。此前,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出版过一部关于犹太隔离区的小说《夜》(1966),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美国的出版公司对他的创作颇有信心,并答应为他的下一步小说预付定金。希尔森拉特虽人在美国,但只用德语写作。为了在母语环境中完成新作《纳粹与理发师》,他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写完小说的前五部之后,他回到纽约顺利写完第六部,把书稿交给了出版公司。这里毕竟是美国,通用语言是英语,所以公司很快找来语言专家将小说译成英文,并于1971年初出版。接下来的四年里,《纳粹与理发师》远销意大利、法国、英国,还印成口袋书出版,总销量逾百万。而在此期间,德国的出版商们却反应冷淡。1975年,希尔森拉特结束了二十四年的美国生活回到德国。安顿好一切以后,他仍然希望在德国出版他的小说。结果,多家出版商对他要么不予理睬,要么一纸拒信。直到两年后,《纳粹与理发师》才由科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考虑到小说结尾可能在德国读者当中引发歧义,作者在出版前将后两页删掉了。

  《纳粹与理发师》屡遭闭门羹的境遇,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整体语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与以色列关系回暖,社会的主流是“亲犹”。小说针对的恰恰是这股虚伪而强劲的亲犹之风。其中凶犯与受害者的身份替换,充满了太多的黑色幽默、不可思议、大逆不道。鉴于当时的时代精神,出版商有理由担心,小说对政治、宗教、道德禁忌的冲击,可能会迫使德国读者回想那并不久远的十二年,追问尚未为人知的恐怖,陷入坐立不安的窘境。在纳粹统治德国的岁月里,尤其在战争期间和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些年,成千上万个正派的德国市民经历了与主人公相似的变形——他们从1933年起变成打劫者、诽谤者、杀人者,到了1945年又摇身一变,做回普通市民,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当时的英国文学评论者罗伊?福斯特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就写道,《纳粹与理发师》“异乎寻常地残忍、无情,却发人深省”。他很想知道德国人如何看待这本书。《新苏黎世报》的通讯员阿尔弗雷德?施塔克曼也撰文称,小说对当时恐怖情景的再现堪称“前无古人”。德国出版商的态度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因为“对德国读者来说,该书存在太多争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纳粹与理发师》在德国几经辗转终于出版后,很快就成为畅销书。从《明镜周刊》到《明星杂志》,从《法兰克福汇报》到《南德意志报》,各大报刊都详细报道了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和他的“理发师”。在经历了奔波与等待之后,凭借《纳粹与理发师》,希尔森拉特终于回归德国,并且成为当年法兰克福书展的宠儿。与此同时,文学评论界对这部作品也好评如潮。其中影响的,要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文章(1977年12月9日)。文中对小说内容的总结后来被频频引用:“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幸运儿汉斯,背负他的金子走过了时代更迭。面目可憎的马克斯?舒尔茨变身为伊茨希?芬克施坦来到以色列,用伊茨希?芬克施坦的双手——而不是杀人犯的手——辛勤劳作,过上了小康生活,还娶到了他的胖米拉。这样一来,假如他们不是都死了的话,是不合理的。这个可怕的游戏并不是一场游戏,希尔森拉特让它变成了现实,而且,现实的确如此——难道不是吗?——这些纳粹,这些行凶者,没人知道他们干了什么,也没有人想知道。即便人们把一切都忘了——金牙,还有那些曾被扛在肩上的东西——人们也不会忘记,舒尔茨-芬克施坦曾在六百万森林里散过步。”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的文学视野不同于任何一位战后犹太作家。在他的笔下,犹太人并不因为是犹太人而善良无辜,德国人也不因为是德国人而罪恶滔天;身份标签无关人的本性,但却会助长既成的偏见。他反对弱者顾影自怜的矫情,也拒强权势力的妖魔化。马克斯?舒尔茨改换身份的故事虽然看似荒诞,却凸现出巨大的真实感,并且得到了历史的印证——1948年10月8日,《犹太回声》刊登了一篇报道,标题为《假扮犹太人的盖世太保军官》。该报道记载了一位名叫埃里希?霍恩的纳粹军官:二战结束后,他不但把名字改成尤利乌斯?以色列?霍尔姆,过起了犹太人的生活,而且还差点当上德国班贝格市纳粹幸存者协会副主席。这则迟来的“新”闻是一位老人提供给希尔森拉特的,当时小说早已经问世。老人让作家保存好这份报纸,以向世人证明:“在大屠杀的疯狂过后,人类想象力所及的一切都可能发生。”

  无论一个人的语言、血统、种族如何变换,无论人性沉沦的时代有多么黑暗,文明社会的基本良知都不会被埋没。对舒尔茨-芬克施坦式的行为,读者大概会期待凶犯终受到公正的惩罚,就连这个集体杀人犯本人也不例外,可是作者却没有给出一个“和解”的结局。他一方面在警示读者,无论罪责意识和良知在苟且偷生的逻辑下沉睡多久,总有醒来的一日;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评断,付出代价。另一方面,他也向读者抛出了一个哲学疑难——超乎人伦极限的罪行,能否通过审判得到公正的惩罚,从而在凶犯和受害者之间达成和解?这个问题早在二战结束之初就被许多学者提出来,但至今没有答案。尽管这是大屠杀留给世人的一个永恒难题,但它的意义却恰恰在于寻求答案的过程——惟有不懈地付出精神劳作,唤醒每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责任意识,才能够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

  在自编自演的法庭审判一幕,马克斯?舒尔茨尽管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是他“并不忏悔”,而是想要为自己辩护。这切合了无数跟风者不愿承担责任的心理。与此同时,这个集体杀人犯即便在纳粹风行之时也并非反犹主义者,他甚至并不相信什么理论、学说或宗教信仰,他的生存观不过是:纳粹来时,站到强者的队伍里,打着净化血统的旗号,跟风屠杀犹太人;纳粹败时,转向道义胜利者一边,打着犹太复国的旗号,跟风去杀戮、驱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由此,身份的转换既不源于人生观的转变,也不会带来人生观的改变,这就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只要恃强凌弱的生存逻辑仍然存在,大屠杀的恐怖就会再度发生。

  不可承受之轻与不可负荷之重,往往同时汇于希尔森拉特的笔端;放肆的讽刺与平实的温柔总是并行不悖,令人读来笑中有泪。这一切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关系:希尔森拉特1926年生于莱比锡,1938年随母亲和弟弟投奔罗马尼亚,1941年全家来到乌克兰的犹太人隔离区。与母亲失散后,为躲避种族清洗,这个十几岁的男孩开始独自逃亡。1945年,幸存下来的希尔森拉特来到巴勒斯坦,后与更名改姓隐居法国的父亲在马赛团聚。1951年,他离开巴黎来到美国。在美国的二十四年里,他不像大多数犹太学者、作家那样积极融入当地,而是跟犹太团体保持距离。他尝尽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美国梦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碎了。这期间,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支柱。希尔森拉特14岁起就尝试文学创作,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坚持用德语写作,并将德语作为一生的情人、的故乡。1975年,他告别了生活在美国的父母,抖落那一身梦的碎片,只身回到德国。从此,柏林成了他的永久定居地。

  希尔森拉特目前共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集,全部用德语写成,内容大都与作家自身经历有关。对于写作,他的态度是首先要有趣。读他的作品,直观的感受是好玩,这层表皮之下,则是深刻而严肃的主题,即大屠杀与后大屠杀时代。他一部脱离所谓严肃主题的小说,是用七天写完的《莫斯科性高潮》(又名《当心,曼德鲍姆同志!》,1979)。这部以冷战和黑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令读者从头笑到尾,却令评论家们瞠目结舌。如果说这本书只是无伤大雅的调侃,那么作家对美国的真情实感,则是通过《Fuck

America——布隆斯基的告白》(1980)表现出来的。浮现在字里行间的辛辣与幽默、辛酸与忧伤,主人公漂泊异乡的成长经历、对社会底层的批判观察,都令这部小说长盛不衰。小说在2009巴黎书展上大放异彩,引起法国青年读者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将凯歌一路高奏到2010年的西班牙书展。

  埃德加?希尔森拉特迄今已获得多个德语文学奖项:1989年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奖、1992年海因茨-加林斯基奖、1994年汉斯-埃里希-诺萨克奖、1996年雅可布-瓦瑟尔曼奖、1999年汉斯?萨尔奖,2004年雷昂

-弗希特万格奖。2005年,博多?普利缪斯将《纳粹与理发师》(1977)录制为有声读物,获得次年德国听书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和经历,还令希尔森拉特自觉关注其他经历过大屠杀的国家和民族。小说《余念生出的童话》(1989)就是以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宗有组织的种族屠杀——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1915)——为背景创作的。2006年,作家凭借这部小说问鼎亚美尼亚国家文学奖,同年获得埃里温大学(亚美尼亚)名誉教授头衔。

  

  《纳粹与理发师》是我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德国公派留学期间的一份巨大收获。翻译这本书完全是率性所为,却让我初尝全心投入文字世界的滋味,同时对德语文学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份译稿得以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两位导师谷裕教授和绿尔教授;她们容忍了我的“任性”,并对我保持一如既往的信任与耐心。其次,无论从学识还是阅历上,翻译这本书对我都是一个挑战。幸有来自挚友夏莎(Sarah

Yasmin

Chahed)、靳晗和李颜无私的建议,帮助我匡正补足,也令我倍感友情之珍贵,每时想来便暖彻心扉。后,必须感谢我的责任编辑王蕾。如果说这本书是一个“新生儿”,她则是那位功不可没的“助产士”。

  2011年4月,埃德加?希尔森拉特即将迎来他的85岁生日。就让《纳粹与理发师》中文版作为我送他的一份生日礼物吧!

  安尼 2011年3月于北京大学畅春新园

  【编辑手记】

  德国人战后从未停止过对战争罪责与种族屠杀问题的反思。但是,一部犹太人所写的、描述刽子手的小说,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地销售了一百多万册之后,却在德国本土遭到六十多家出版社的退稿,确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本书的主人公马克斯?舒尔茨1907年出生在德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尽管不是婚生子,却是纯种雅利安人的儿子”。在他家隔壁,一个犹太小孩伊茨希?芬克尔施坦几乎与他同时出生。他们俩的外貌似乎调了个个儿,马克斯?舒尔茨塌鼻头、青蛙眼、扁平足,很符合人们想象中犹太人的样子,而伊茨希则是金发碧眼,“典型”的雅利安人相貌。两个小孩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踢球,一起打架,经常有人分不清他们俩。马克斯跟着伊茨希全家去犹太教堂,学犹太人祷告,甚至做了伊茨希父亲的学徒,跟着这位理发师学手艺。这两个伙伴的愿望就是开一家自己的理发沙龙。在马克斯饱受继父虐待的童年时代,伊茨希一家给了他人世间的温暖。然而,这种平静的小城生活随着纳粹的上台而被打破。马克斯?舒尔茨在时间加入了党卫军,随部队驻扎在波兰的一座集中营,在那里,他亲手枪杀了上万名犹太人,包括伊茨希?芬克尔施坦全家。

  德国战败,马克斯?舒尔茨的部队在撤离波兰时遭遇了游击队的伏击,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抱着一箱从遇害的犹太人嘴里撬下来的金牙,跑进了冬天的波兰森林。一个酷似巫婆的老女人救了他,却在发现了金牙的秘密之后被他灭口。舒尔茨隐姓埋名逃回德国,为了躲避战胜国的搜捕,他为自己换了个身份:洗掉党卫军的文身,在身上烙下奥斯威辛囚犯的编号。他有着标准的犹太人长相,他知道犹太人的行为方式,他甚至还会一点儿希伯来语。从这一刻起,他叫自己伊茨希?芬克尔施坦,摇身一变成了从死亡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难民。靠着那些金牙,他在柏林做起了黑市生意,一度发达,甚至成为一位伯爵夫人的入幕之宾,却终投机失败,重新回到一无所有的境地。

  揣着仅剩的几美元,舒尔茨—芬克尔施坦踏上了去往巴勒斯坦的偷渡船“出埃及号”——一名有尊严的犹太人当然要为以色列建国作出贡献。他在船上重操旧业,又开始了理发师的营生。登陆之后,他受雇于一家理发店,成了一名体面的市民,还娶了店主的侄女。他乐于在工作时向顾客讲述犹太人苦难与光荣交织的历史,并用自己所熟悉的纳粹语言宣称,犹太人终将“占领全世界”。这引起了恐怖武装力量的注意,舒尔茨—芬克尔施坦因此当了兵,拿起枪杆子赶跑了英国人和阿拉伯人,还英勇地负了伤,在病床上迎来了以色列国的建立。

  店主去世后,舒尔茨—芬克尔施坦顺利地继承了店铺,并给它改头换面,用上了伊茨希父亲那家理发沙龙的名字。不过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搜集关于大屠杀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关于集体谋杀犯马克斯?舒尔茨的消息。他宣称永远不会忘记杀害自己父母的刽子手。一名与他同船逃难的法官告诉他,据说那个杀人狂马克斯?舒尔茨已经在战后伏法,他却终向法官坦诚了自己的身份以及犯罪和逃亡的经历。舒尔茨—芬克尔施坦寿终正寝,死于心肌梗塞。在的法官面前他质问:“当时你在哪里?”至高无上的永生者无言以答,于是走下神坛,与他一起“等待一个公正的判决”。

  如此沉重的一个题材,却是用极其幽默、轻松的语言写成的。“你很难想象比这本小说更离奇、更讽刺、更幽默的故事了,”一份美国的书评说。这便是本书在德国屡屡遭遇闭门羹的原因。在战后的德国,整个社会正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忏悔着过去,对犹太人的态度一改从前的“反犹”,转而变为“亲犹”。在这种背景下,一部以极尽挖苦、讽刺的手段描写大屠杀的小说——更不用说它还是从罪犯的视角而写的——就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

  “罪犯的后代们坐在出版社里,他们为怎么用文学手法描写大屠杀的受害者定下要求,还为这种描写指定了界限。”赫尔穆特?布劳恩说。他是科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的老板,手下只有几名员工,却毅然接受了《纳粹与理发师》的手稿。布劳恩亲自开车去了《明镜周刊》的总部,把书稿拍在文化版编辑的桌子上,说:“读读看这个。”他们读了书稿,并且写了书评。那是在1977年,《明镜周刊》的影响力远大于如今,由他们开头,整个传媒界都轰动起来:《明星》杂志、《世界报》,海因里希?伯尔也在《时代报》上发表了书评文章。《纳粹与理发师》在德国也取得了成功,首印的三万册迅速销售一空,迄今为止,德语版销量已超过二十五万册。

  本书作者埃德加?希尔森拉特是犹太人,亲身经历过集中营的恐怖,因此他在写作时总是带着幸存者的负罪感。他自称“德国文化背景下的幸存犹太人”,认为战后联邦德国的“亲犹主义”只不过是另一种种族歧视。在这部书中,没有一个人承认罪恶,没有一个人进行战争与罪责的反思。马克斯?舒尔茨说:“我没有罪。我只是随大流。”他代表了普遍的德国民众的态度。纳粹上台时,他们跟着振臂欢呼;战争失败后,他们替换了身份继续过活。恰恰这些普通人是战争罪行的亲身实施者,然而受到审判的却只有区区几个头目而已。小说用荒诞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失去条理的世界,不仅是战前、战争中的德国,还有战后的德国与重建了的以色列。

  “别说希特勒了,我们来想想纳粹吧。”海因里希?伯尔如是说。

  ……



原文赏析:

再多也没什么好讲的。1937年,我们的房东死了。这件事对我妈妈的打击可不小。不过,之后又来了一个……一个新房东。


午饭时的阳光已经暖和多了。霜花害怕阳光,吓得顺着窗子尿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无计可施地站在那儿,竖起耳朵听着。森林正说着它自己的语言。树抽噎着,雪水从天而降……一滴一滴地……偶尔迎风急转。风本来没有多少力气,既不歌唱也不呼啸,而是发出沙沙声。即将寿终正寝的雪,也在簌簌作响,我猜还有爬虫类在动,尽管我什么也没看见。大地将要苏醒,正在伸展四肢。


我本人当时还只是条小鱼。我献身于魔鬼,用靴子和制服把自己挂在了历史的车轮上,但是我的"分量"还无足轻重。一条小鱼算什么?一套制服又算什么?一双靴子能怎样?可是,上百万条小鱼呢……当穿制服的和没穿制服的……穿靴子和没穿靴子的……所有那些小鱼,那些当时说了"是"的,那些把自己挂在幸运大转轮上的—是他们推着,轮子才开始转动的。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特别撰写中文版序

  ◎揭露鲜为人知的二战史实,以讽刺的语言探讨战争与罪责问题

  ◎销量逾五百万,曾遭六十多家德国出版社退稿的德语小说

  ◎比肩德国文豪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另一种写法


媒体评论

  这本畅销全球的小说是一部不可思议的作品,它是对犹太人和党卫军的双重讽刺。一部血泪横流的流浪汉小说,怪诞、奇异、残酷而简洁,用黑色的幽默描绘了黑暗的时代。

  ——《每日镜报》

  希尔森拉特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托马斯?曼和写作了《铁皮鼓》的君特?格拉斯之后,再也没有作家能与之比肩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语气的讽刺意味与场面的悲剧气息相互碰撞,精心引入的陈词滥调,在人与人之间达成某种心照不宣。于是,无法言说的惊悚从头至尾就像被一条纤绳公然拖拽出场。未曾道破的潜台词,在读者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郁积成形。讽刺与悲剧在这里完全别有洞天,甚至堪称*;不可发生之事,在希尔森拉特的笔下,却获得了生命。

  —— 赫塔·米勒


书籍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转换的故事。雅利安人的儿子马克斯•舒尔茨尽管血统纯正,却从来不知生父是谁,因为母亲常年过着妓女般的生活并导致儿子自幼生活跌宕起伏,饱受身心凌辱。与此同时,马克斯与同一天出生的犹太理发师之子伊茨希•芬克尔施坦,从小形影不离,互相关照。可希特勒上台后,两个人的命运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舒尔茨加入党卫军,杀害了无数犹太人,包括芬克尔施坦一家。战后,为躲过追捕,舒尔茨顶替了芬克尔施坦的身份,化身为集中营幸存者,背着一口袋金牙,巧妙地开始了黑市生意,又凭借酷似犹太人的面孔和从小受到的犹太文化熏陶,成功游荡到以色列,成为犹太人的建国英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服务好(666+)
  • 四星好评(489+)
  • 值得购买(672+)
  • 赞(467+)
  • 无多页(96+)
  • 目录完整(351+)
  • 傻瓜式服务(239+)
  • 差评(71+)
  • 还行吧(469+)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 2025-01-05 10:11:35 )

    好用,支持

  • 网友 国***芳: ( 2024-12-20 02:08:14 )

    五星好评

  • 网友 扈***洁: ( 2024-12-25 12:54:23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步***青: ( 2025-01-11 08:27:02 )

    。。。。。好

  • 网友 游***钰: ( 2025-01-04 06:02:45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宫***玉: ( 2025-01-13 13:14:23 )

    我说完了。

  • 网友 丁***菱: ( 2025-01-19 13:28:35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谢***灵: ( 2024-12-25 14:01:3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蓬***之: ( 2025-01-06 16:03:14 )

    好棒good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