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通史》(上下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地图上的中国通史》(上下册)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李不白绘制地图涵盖中国史内容巨全之作!26张历代疆域地图、40张重要战争地图、超30张关隘交通等地图、27幅传世文物图…每翻一页,皆为震撼!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
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通贯各时代”,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周赡各领域”,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书籍目录:
上编 中国政治史
第一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三章 古代的开化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六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七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九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十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十一章 前汉的衰亡
第十二章 新室的兴亡
第十三章 后汉的盛衰
第十四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十五章 晋初的形势
第十六章 五胡之乱(上)
第十七章 五胡之乱(下)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二十四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北宋的积弱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二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
第三十章 明清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三十三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乱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下编 中国文化史
第三十七章 婚姻
第三十八章 族制
第三十九章 政体
第四十章 阶级
第四十一章 财产
第四十二章 官制
第四十三章 选举
第四十四章 赋税
第四十五章 兵制
第四十六章 刑法
第四十七章 实业
第四十八章 货币
第四十九章 衣食
第五十章 住行
第五十一章 教育
第五十二章 语文
第五十三章 学术
第五十四章 宗教
作者介绍:
吕思勉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被业界誉为中国现代史学“三之ZUI”:
治学ZUI勤——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ZUI多的一位学者,曾通读数遍“二十四史”;
著作ZUI富——2部通史、5部断代史、8部专史,以及大量论文、教材等史学读物,著述总量超过1000万字;
研究领域ZUI广——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都贡献卓著的历史学家。
李不白
百万畅销书作家。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后从事地图编辑工作十多年,编辑出版各类地图册近百种。从小喜欢文学,因文学而读历史,二十多年笔耕不辍,著有长、中、短篇小说百万字。其作品“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图文并茂,融地理、地图、历史、文化于一体,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古代哲学家推想社会起源,以为隆古的社会,亦像后世一般,以一夫一妇为基本,成立一个家庭,由此互相联结,成为更大的组织。此等推想,确乎和我们根据后世的制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合。所以几千年来,会奉为不刊之典。
自有历史以来,不过几千年,社会的情形,却已大有改变了。设使我们把历史抹杀了,根据现在的情形,去臆测周、秦、汉、魏、唐、宋时的状况,那给研究过历史的人听了,一定是一场大笑话,何况邃古之事,去今业已几万年几十万年了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测,其结果,必将以为自古至今,不过如此。实系因缘起灭的现象,都将认为天经地义,不可变更。这就将发生许多无谓的争执,不必要的保守,而进化的前途被其阻碍了。所以近几十年来,实在是学术上的一个大进步。而其在社会组织方面,影响尤大。
……禁例……施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后来渐次扩充至凡同母系的兄弟姊妹,都不许为婚,就成所谓氏族了。此时异氏族之间,男女仍是同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为此一群之男之妻;决无所谓各别的夫妇。其后禁例愈繁,不许相婚之人愈多。
……
现代的家庭,与其说源于人的本性,倒不如说是源于生活情形(道德不道德的观念,根于习惯;习惯源于生活)。
据社会学家所考究,在先史时期,游猎的阶级极为普遍。游猎之民,都是喜欢掠夺的,而其时可供掠夺之物极少,女子遂成为掠夺的目的。其后虑遭报复,往往掠夺之后,遗留物件,以为交换。
此时的掠夺,实已渐成为贸易。女子亦为交换品之一。是为掠夺的变相,亦开卖买的远源。
掠夺来的女子,是和部族中固有的女子地位不同的。她是掠夺她的人的奴隶,须负担一切劳役。此既足以鼓励男子,使之从事于掠夺,又婚姻之禁例渐多,本部族中的女子,可以匹合者渐少,亦益迫令男子从事于向外掠夺。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则是立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的。与满足性欲,实无多大关系。
原始人除专属于他的女子以外,满足性欲的机会,正多着呢。
只有农业是源于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级的农业,亦率由女子任其责。其后逐渐发达,成为生活所必资。此时经济的主权,操于女子之手。田土室屋及农具等,率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愿女子出嫁;女子势亦无从出嫁;男子与女子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为附属品。此时女子有组织,男子则无,所以社会上有许多公务,其权皆操于女子之手,实为女子的黄金时代。
所谓服务婚的制度,即出现于此时。因为结婚不能徒手,而此时的男子,甚为贫乏,除劳力之外,实无可以为聘礼之物之故。
其后农业更形重要,男子从事于此者益多。驯致以男子为主,而女子为之辅。于是经济的主权,再入男子之手。生活程度既高,财产渐有赢余,职业日形分化。如工商等业,亦皆为男子之事。个人私产渐兴,有财富者即有权力,不乐再向女子的氏族中作苦,乃以财务偿其部族的损失,而娶女以归。
于是服务婚渐变为买卖婚,女子的地位,又形低落了。
……
资本主义的社会学家说:这不是野蛮人不知道父与伯叔父、舅父之别,乃是知道了而对于他们仍用同一的称呼。殊不知野蛮人的言语,总括的名词虽比我们少,各别的名词却比我们多。略知训诂的人皆知之(如古鸟称雌雄,兽称牝牡,今则总称雌雄,即其一例)。既知父与伯叔父、舅父之别,而仍用同一的称呼,这在我们,实在想不出这个理由来。……殊不知大同之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生物学上的母虽止一个,社会学上的母,在上一辈中,是很普遍的。
……
社会之所以有组织,乃是用以应付环境的。其初,年龄间的区别,实在大于两性间的区别。所以组织之始,是按年龄分辈分的。而婚姻的禁例,亦起于此。到后来,便渐渐依血统区别了。
……
同姓不婚的理由,昔人说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好像很知道遗传及健康上的关系的,然(一)血族结婚,有害遗传,科学上的证据古人未必尽知道。(二)而氏族时代所谓同姓,亦和血缘远近不符。(三)至谓其有害健康,当时更无此说。然则此等都是后来附会之说,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理由。以实际言,此项禁例,所以能维持久远的,大概还是由于《礼记·郊特牲》所说的“所以附远厚别”。因为文化渐进,人和人之间,嫉妒之心,渐次发达,争风吃醋的事渐多,同族之中,必有因争色而致斗乱的,于是逐渐加繁其禁例,最后,遂至一切禁断。而在古代,和亲的交际,限于血缘上有关系的人。
婚礼中的聘礼,即系卖买婚的遗迹,古礼称为“纳征”。《礼记·内则》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曲礼》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则买妾是真给身价的,聘妻虽具礼物,不过仅存形式,其意已不在于利益了。
……
礼经所说的婚礼,是家族制度全盛时的风俗,所以其立意,全是为家族打算的。《礼记·内则》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尤可见娶妇全为家族打算的情形。
……
当这时代,女子遂成为家族的奴隶,奴隶是需要忠实的,所以贞操就渐渐的被看重。“贞妇”二字,见于《礼记·丧服四制》。……
虽然如此,罗马非一日之罗马,古代疏松的婚姻制度,到底非短期间所能使其十分严密的。所以表显于古书上的婚姻,要比后世自由得多。
女子求去,自然也有种种条件,为法律习惯所许可的,不过无传于后罢了。观汉世妇人求去者甚多(如朱买臣之妻等),则知古人之于离婚初不重视。夫死再嫁,则尤为恒事。这是到宋以后,理学盛行,士大夫之家,更看重名节,上流社会的女子,才少有再嫁的,前代并不如此。
《礼记·郊特牲》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这是现在讲究礼教的迂儒所乐道的。然一与之齐,终身不改,乃是说不得以妻为妾,并非说夫死不嫁。
《白虎通义·嫁娶篇》引《郊特牲》,并无“故夫死不嫁”五字;郑《注》亦不及此义;可见此五字为后人所增。
郑《注》又说:“齐或为醮。”这字也是后人所改的。不过郑氏所据之本,尚作“齐”字,即其所见改为“醮”字之本,亦尚未窜入“故夫死不嫁”五字罢了。此可见古书逐渐篡改之迹。
后世男子的权利,愈行伸张,则其压迫女子愈甚。此可于其重视为女时的贞操,及其贱视再醮妇见之。
女子的守贞,实为对于其夫之一种义务。以契约论,固然只在婚姻成立后,持续时为有效,以事实论,亦只须如此。所以野蛮社会的风俗,无不是如此的,而所谓文明社会,却有超过这限度的要求。此无他,不过男权社会的要求,更进一步而已。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李不白绘制地图涵盖中国史内容巨全之作!26张历代疆域地图、40张重要战争地图、超30张关隘交通等地图……每翻一页,皆为震撼:
上编中国政治史为“骨架”,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铸就100幅历史大地图,为国学真正做到“观其会通”;
下编中国文化史为“血肉”,紧密贴合政体、财产、赋税、教育、学术等18面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精选27幅传世文物图,辅以3000余字新图注,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100幅地图为轮廓,平面的历史,立体地展现——一部历史书如能有明明白白的参考地图,哪怕只有一张,也能给读史之人在茫茫迷雾中亮起一盏明灯: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原来在这里,关中大地的王者之气是这样显现的,五代十国的脉络竟如此清晰……就像一阵风吹来,驱散了黑雾浓云,历史的轮廓,开始清晰起来。
媒体评论
钱穆:“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
严耕望:“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
顾颉刚:“全国精熟全史者唯此一人。”“为中国通史写作开新纪元”
谭其骧:“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
前言
绪 论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什么叫作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吗?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吗?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以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记载的,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然则如何是好?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以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以往的事,通统记牢呢?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以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氏》为相斫书;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吗?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柢。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他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而其手和足全然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所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动物也有进化,但它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须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分子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源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个问题,还非今日所能解决。研究历史的人,即暂把这问题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亦得。因为目前分明放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有待于我们的各别研究。话虽如此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因为:(一)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流互织,彼此互有关系,也确是事实。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行为,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误于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其深闭固拒的,皆别有原因,当视为例外)。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织的原因。而人类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类的环境中,能有相类的文化。即使环境不同,亦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异,即因形式之异,可见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实言,则自塞趋通,殆为进化无疑的轨辙。试观我国,自 古代林立的部族,进而为较大的国家;再进而为更大的国家;再进而臻于统一;更进而与域外交通,开疆拓土,同化异民族,无非受这原理的支配。转观外国的历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然则一提起文化,就该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亦将可融合为一。为什么又有所谓国别史,以研究各别的文化呢?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拒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类以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以往,大都有个突飞猛进的时期。隔着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再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猛进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只能在遇见困难时,奋起而图功,到认为满足时,就要停滞下来了。社会在这时期,就会本身无所发明;对于外来的,亦非消极地不肯接受,即积极地加以抗拒。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不论自然的和人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原因。倘使当其渐变之时,随时加以审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于此了。人之所以不能如此,
昔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限于一动一静的定律,无可如何的。我则以为不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把机体所生的现象和超机现象并为一谈,致有此误。须知就一个人而论,劳动之后,需要休息若干时;少年好动,老年好静,都是无可如何之事。社会则不然。个体有老少之殊,而社会无之。个体活动之后,必继之以休息,社会则可以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借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会中人,不知远虑,不能预烛祸患;又如因阶级对立尖锐,致寄生阶级,不顾大局的利害,不愿改革等,都只可说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大的希望。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这种说法,颇可代表从前史学家的见解。一部《二十五史》,拆开来,所谓纪传,大部分是记载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的,志则以记载典章经制为主(表二者都有)。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预设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较为持久。所以前者可称为动的史实,后者可称为静的史实。史实确乎不外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须知文化的范围,广大无边。两间的现象,除(一)属于自然的;(二)或虽出于生物,而纯导源于机体的,一切都当包括在内。它综合有形无形的事物,不但限制人的行为,而且陶铸人的思想。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其所作所为,断不能出于这个文化模式以外,所以要讲文化史,非把昔时的史料,大加扩充不可。所定大学课程草案,各学院共同
必修科,本有文化史而无通史。后又改为通史,而注明当注重于文化。大约因为政治的现象,亦不可略,怕改为文化史之后,讲授的人,全忽略了政治事项之故,用意固甚周详。然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的时间,实在不多。若其编制仍与中学以下同,所讲授者,势必不免于重复。所以我现在换一个体例。先就文化现象,分篇叙述,然后按时代加以综合。我这一部书,取材颇经拣择,说明亦力求显豁。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以我之浅学,而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祝篝车之诮,但总是我的一个希望罢了。
书籍介绍
本书原名《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上百次印刷发行,历史学家顾颉刚评价本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此次出版,我们将原下册政治史内容移作上编,并特邀历史畅销书作家、资深地图从业者李不白,随文编绘百幅历史大地图,先为读者架起历史空间感,以便更好理解下编中的文化内容,故本书命名为《地图上的中国通史》。
我们参考了中华书局(2020年7月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的《中国通史》等权威版本,并将书中少量字词和标点略做调整,以适应今天读者的需要,比如将"豫料"改为"预料"、"胡涂"改为"糊涂";对于个别容易引起混淆的字词也在相应处单独加注;其余人名地名、概念术语、遣词造句等尽量保持作品原貌。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下载快(127+)
- 超值(518+)
- epub(252+)
- 实惠(586+)
- 好评(637+)
- 一般般(158+)
- 经典(631+)
- 好评多(507+)
- 格式多(390+)
- 赞(356+)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夏: ( 2025-01-13 00:24:17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曹***雯: ( 2025-01-01 20:48:4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车***波: ( 2024-12-22 23:55:02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温***欣: ( 2024-12-29 18:44:35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沈***松: ( 2025-01-09 17:10:3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邱***洋: ( 2025-01-18 15:00:02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堵***格: ( 2024-12-30 07:34:20 )
OK,还可以
- 网友 利***巧: ( 2024-12-20 16:49:2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冷***洁: ( 2024-12-20 15:24:0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狂欢与理智:信息时代的知识生成与舆论引导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缔造肌肤完美质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Zeta电位实用指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我的认知书?动物世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好听易学:少儿架子鼓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数字控制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世界邪教透视全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Pro/Engineer Wildfire 5.0塑料模具设计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边缘的权利:女性性工作者被害问题经验研究 赵军 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3分